东盟地区论坛介绍
您的位置:首页东盟地区论坛介绍
东盟地区论坛介绍
更新时间:2012-06-12 14:42:15        作者:杨丹志

   【成立经过】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外长参加“非正式晚宴”。各国外长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ARF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已经举行了18次外长会议。

  【参加者】ARF目前共有27个成员:东盟10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东盟10个对话伙伴(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欧盟、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东盟观察员国)、东帝汶(东盟候选国)、朝鲜、蒙古、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

  【重要活动和机制】ARF每年轮流在东盟主席国举行外长会议。外长会议之前召开高官会,为外长会议做准备并形成外长会议的建议报告。ARF外交部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在两次会议期间,ARF穿插举行涉及政治与安全诸领域的系列会间会。诸如在反恐、防扩散和裁军领域、海上安全领域设立会间会。这样,可以为ARF各参与方讨论相关问题提供常设性的平台。ARF为此还设立专门会间工作组。此外,ARF内部还设有名人小组,成员由各国资深政治家或学者组成。

  ARF前18届外长会议分别在泰国(1994年)、文莱(1995年)、印度尼西亚(1996年)、马来西亚(1997年)、菲律宾(1998年)、新加坡(1999年)、泰国(2000年)、越南(2001年)、文莱(2002年)、柬埔寨(2003年)、印尼(2004年)、老挝(2005年)、马来西亚(2006年)、菲律宾(2007年)、新加坡(2008年)、泰国(2009年)、越南(2010年)和印尼(2011年)举行。此外,ARF每年还举行一次高官会、一次安全政策会议、两次建立信任措施与预防性外交会间辅助小组会议、四次会间会(救灾会间会、反恐与打击跨国犯罪会间会、海上安全会间会、防扩散与裁军会间会)和四次国防官员对话会。

  ARF进程分为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和探讨解决冲突的方式三个阶段。目前,ARF正处于由建立信任措施向预防性外交阶段过渡的时期。截至2010/2011年度,ARF已经实施了100多个建立信任措施项目。

  【历届会议主要议题和成果】

  ARF自1994年成立以来,已经举行了18次外长会议。1994年首届外长会议就地区安全形势初步交换了意见,肯定了安全对话合作的意义,会议主席声明将ARF定性为一个高级官员的磋商论坛,其目的是就亚太地区政治安全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措施、核不扩散、维和、交换非机密军事情报,海上安全和预防性外交六大领域开展合作,并同意论坛沿正式和非正式亦即第一和第二轨道进行。1995年第二届ARF外长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地区安全问题,同意ARF继续作为一个就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进行公开对话和磋商的论坛,会议主席声明确定ARF分三阶段开展合作,即促进建立信任措施、推进预防性外交和探讨对待冲突的方式。会议同意设立会间辅助工作组(ISG),就建立信任措施,特别是就地区安全观念和国防政策开展对话;同意召开地区维和与海上搜救等第一轨道会间会(ISMs)。1996年第三出ARF外长会重点就各国关心的缅甸、禁核试条约、朝鲜半岛等地区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主席声明确定了吸收新成员的原则和标准,以及会后将进行的活动和合作项目,同意中国和菲律宾于1997年3月在北京联合举办建立信任措施会议。1997年第四届外长会议重点就亚太地区安全形势、ARF进程进行了讨论。ARF成员在安全观、柬埔寨、缅甸、美日同盟、朝鲜半岛等问题上坦率交换了看法。各国外长高度评价ARF成立三年来在增进成员间相互了解和信任,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主席声明提出,ARF将继续以建立信任措施中心,同时探讨建立信任措施与预防性外交的重叠领域。1998年第五届ARF外长会议的焦点是东亚金融危机和印巴核试验问题。各国外长普遍认为,亚洲正步入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调整期,亚洲金融危机已超出经济领域,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内的影响日益显露。会议赞赏中国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及其对亚洲地区经济稳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外长们对印、巴核试验“深表遗憾”,要求遵守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加入有关国际条约。主席声明提出,ARF应进一步探讨建立信任和预防性外交的四个重叠领域,即扩大主席斡旋权、专家/名人登记、年度安全报告和自愿介绍地区安全问题。中国在会议期间发表了《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受到各方普遍好评。1999年第六届ARF外长会重点讨论了东南亚安全形势、东北亚安全形势、跨国性问题以及ARF的未来发展方向。各方普遍认为,东南亚地区总体形势是稳定的。各方对朝鲜半岛形势表示关注,呼吁有关各方采取切实措施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各方还希望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日趋复杂的跨国问题。关于ARF发展方向,各国外长肯定了ARF五年来取得的积极进展,同意开始探讨亚太地区开展预防性外交的概念、定义、原则和加强ARF主席作用的具体方式和程序。1999年10月10~19日,中国在北京承办了中国安全政策培训班,ARF各方派人参加。1999~2000会间年度期间,新加坡和日本共同举办了ARF建立信任措施会间会议。蒙古、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分别举办了第三届国防院校长会议、军事冲突法研讨会和抢险救灾培训研讨会等一轨道会议。

  2009年7月,东盟地区论坛部长会议期间,各方通过一份展望报告,为至2020年ARF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路线图。展望报告在2010年的河内行动计划中得到落实。河内行动计划包括采取措施发展ARF的预防性外交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部长们在2011年7月通过一份预防性外交的工作计划。

  2011年7月,ARF第18届外长会在印尼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并通过了《ARF预防性外交工作计划》、《ARF海上安全工作计划》、《ARF反恐与打击跨国犯罪工作计划(2011-2012)》等文件。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了ARF第18届外长会。杨洁篪外长在讲话中指出,过去几十年来,亚太地区总体保持和平、稳定局面,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充满活力,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东盟、10+1、10+3、中日韩、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ARF)、APEC等各种机制日益完善,协调并进。本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得益于亚太几十年来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大环境,各国都从中受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来之不易,是有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须予倍加珍惜。不可否认,亚太地区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包括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等,但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通过合作应对共同挑战,是本地区国家的共识。维护亚太地区的良好局面符合各方利益,也是各方的责任。亚太地区当前最重要的议程仍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我们必须始终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为出发点,实践新安全观,相互信任而不是彼此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彼此对抗,尊重和照顾彼此安全关切,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争端,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所有亚太国家开展友好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会上,杨外长还就朝鲜半岛局势、缅甸问题和南海问题阐述了中方看法及主张。

  2011年,ARF还举办了高官会、建立信任措施与预防性外交会间辅助小组会议、安全政策会议、国防官员对话会、第三届海上安全会间会、第九届反恐与打击跨国犯罪会间会、第二次救灾演习、第五届专家名人会等活动,中国均派团参加。

  2012年5月24日,为期两天的东盟地区论坛国防官员对话会在金边举行,东盟国家与其对话伙伴国防官员与会,,会议代表共同探讨了争议解决机制、海上安全、拐卖人口和贩卖毒品、恐怖袭击等问题,并要求制定具体合作机制,包括应对安全威胁,增进东盟和对话伙伴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关系等。除东盟10国国防官员外,东盟对话伙伴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相关代表也参加了本次为期两天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