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热点问题
您的位置:首页热点问题
亚太经济新常态与APEC合作
更新时间:2014-12-01 21:20:00        作者:赵江林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三大议题之一是“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目的是在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面临多重挑战的复杂背景下,继续探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新方案、新动力、新路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常态”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特征。该特征的具体表现是: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内成员较普遍出现经济增长减速的态势,或至少短期内亚太经济体难以再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增长速度。据统计,APEC成员总体经济增长率在1993—2001、2002—2007、2008—2013年间分别为3.8%、4.7%、3.4%。多数成员,特别是经济规模较大的成员如中国、俄罗斯、美国以及新兴经济体成员如韩国、泰国、墨西哥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后比危机前有明显的放缓。

  

  新常态的出现明示了传统的动力系统如依靠大规模投资的方式已经不能支持地区经济增长。APEC工作组在2014年4月曾发布相关研究,“尽管亚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有较大增长,不过APEC人均产出水平仍低于世界其他地区,相当于世界其他地区的77%,更重要的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多数APEC成员代表技术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大幅下滑,APEC成员TFP增长在2008—2013年间对GDP增长贡献仅为0.5个百分点,而这一指标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6年(2002—2007)为1.8个百分点。”

  

  传统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将亚太地区多数国家推到结构性改革的前沿。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委员会于2014年初发布的《2013年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概览:前瞻性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持续”的全球经济衰退将“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也日渐枯竭,因此,“先增长、再分配、后治理”的模式难以存续,报告呼吁制定政策时应把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因此,在亚太地区推动建立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推动力。目前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尚有近9亿人口处于贫困线状态下,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等有助于扩大消费的社会安全网建设需要通过改革来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中的消费潜力。

  

  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亚太地区经济体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例如,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城镇化建设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53%,而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城镇人口约为85%。以上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亚太经济体共同努力。

  

  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如今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绿色工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开发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以保障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已成为亚太地区经济体的基本共识。另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一体化进程、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也是辅助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

  

  APEC作为“集体行动”的重要平台,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每年年会都将增长战略调整列为重要议题或优先议题,以敦促成员加快经济创新发展和改革的步伐,探索新思路,寻求新动力。近年来,APEC部分经济体正在加大国内改革力度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步伐。美国、日本、中国和韩国等APEC成员将绿色投资纳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刺激计划中一部分。

  

  同时,成员间相互提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13年中国提出今后8年中国—东盟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中国将启动新一批专项贷款,扩大投资与产业合作,共同规划建设一批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的产业园区。APEC也在积极更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在刚刚闭幕的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会议上发表的《青岛声明》已经发出了新的积极信号,成员同意推动建设亚太绿色供应链网络,如期实现2015年前将区域供应链绩效指数提高10%的目标,会议同意重点开展经济改革、创新增长、城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使亚太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国际经济关系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