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杨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学者主编的《亚太蓝皮书: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5)》今日在京发布。皮书指出,东盟是中国构建新区域合作模式的首选对象,在共建过程中应注意三方面问题。
蓝皮书指出,一方面,南中国海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海上东盟国家自然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先选择。另一方面,中国—东盟已经在双边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这是进一步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而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东盟目前面临深化合作的瓶颈,亟须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探讨新的合作模式以实现突破。要实现在与东盟国家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构建全新合作模式的目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把命运共同体概念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合作朝着政治互信的方向发展。从2001年开始,中国—东盟进入了双边自贸区建设进程,以经济利益的双赢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东盟合作在此后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中国—东盟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政治互信赤字问题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日益凸显,甚至成为深化双边合作的障碍。因此,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应全面阐释和落实命运共同体概念,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突破经济利益双赢的合作,成为探讨崛起大国处理国际合作关系的样板。
第二,要在互联互通、产业合作进程中丰富双赢概念。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已经在建设中。其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双边经济的一体化、构筑更加全面的相互依赖关系。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涉及区域合作的方方面面,其中的互联互通合作以及产业合作应关注东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合作中应力求通过基础设施提升、产业促进以及能力建设等提高落后国家、地区参与自由化安排并从中获益的能力。通过打造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的成功合作案例,从一个更为微观的层面为双边合作提供正面认知。
第三,要关注以人员交流、增进人文合作为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中国—东盟合作以来,虽然相互之间的人员交流不断增加,特别是往来各国之间的旅游人口快速增加,但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的经验表明,伴随商品流通与产业合作的人员流动,以及建立在人员流动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重要黏合剂。今天,海上丝绸之路也应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目前,中国已经开始推动的支持和鼓励周边国家青年学生留学中国的人文交流工程应受到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