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论文
您的位置:首页学术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对东南亚经济的冲击及其对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的影响
更新时间:2008-12-19 14:45:33        作者:卢光盛

  [内容提要] 2008年9月中旬以来,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正逐步向全球扩展,东南亚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并带来连锁反映。本文讨论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东南亚的影响,从金融领域及实体经济两方面进行了讨论。文章还讨论了东南亚国家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根源,最后还简要分析了危机冲击之下的东南亚经济将会给中国—东盟经济关系带来的影响。

  [关 键 词] 全球金融危机 东南亚 中国 东盟 经济关系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压在本已摇摇欲坠的美国股市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股市暴跌并波及全球。随后,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扩散,有可能引起全球金融动荡乃至全面的经济衰退。此事引起了各国政府、学者和普通民众的高度关注。本文关注的是,这场危机是否已经并将对东南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1997-9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是否会在东南亚“昔日重来”?东南亚国家的实体经济是否会受到冲击以及为什么?危机冲击之下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一、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叩响了东南亚的大门,各国受到了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冲击

  雷曼申请破产保护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人们担心雷曼兄弟垮掉可能触发金融领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终于按捺不住出手救市,于9月20日正式部署救市。一番曲折之后,美国政府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保尔森计划”)终于在10月3日获得参众两院的通过,小布什迫不及待地立即签署施行。随后,欧洲及亚太地区等主要国家也纷纷出台救市措施。但这一切都似乎来得太迟了。救市利好未能扭转股市颓势,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滑,各国纷纷降低经济增长预期,许多公司开始解雇职员和降薪,进口商在取消或压缩订单,媒体在发出悲叹,恐慌在民众当中弥漫……这说明,到了这个时候,危机已经从美国扩散到了全球,并有了从金融危机恶化为全面经济危机的迹象。如果说1929-193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个“大萧条”的话,有人发出了“大萧条2.0版”是否正向我们走来的疑问。

  东南亚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在1997-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损失不大的新加坡首当其冲,海峡时报指数连日突破5年来的新低记录,近千名民众举行集会,要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调查本地金融机构销售雷曼公司债券的行为,还有人要求政府提供存款保障以及保险公司退还本金等。新加坡是东南亚最为开放、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金融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是很自然的。其它的国家的表现则各有不同。10月10日,在股市持续暴跌之后,印度尼西亚政府宣布无限期休市。菲律宾政府开始担心其800多万海外劳工可能面临失业、降薪的威胁,这部分人的侨汇收入约占菲律宾GDP的10%。近几个月来,深受政治风波困扰的泰国也开始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了日趋严峻的经济形势上来:股市持续狂跌,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橡胶、大米等重要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泰国工业联合会10月29日作出的一份预测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100万泰国工人明年将面临失业的风险。[1]

  越南的情况尤为值得关注。受全球流动性过剩、能源和粮食等基本商品价格快速上升等原因影响,从今年3月份开始,当世人还在对美国次贷危机“隔岸观火”的时候,越南就已经提前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风暴。3月到8月期间,越南出现了物价飞涨,股市暴跌,汇率急挫,贸易及财政赤字持续攀升的情况。进入9月份后,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至,越南更加是是雪上加霜,出现了国际资金抽逃,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下跌,贸易、财政赤字快速上升但通胀率居高不下(9月份越南的通胀率是26.7%)等危险苗头。有报道说,越南的服装、鞋子(这两类产品占越南对美国出口额的45%)和皮包等出口厂商收到的订单已经出现大幅下降。联合国驻越南协调员亨德拉还警告说,在双位数通货膨胀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处于贫困边缘的越南家庭,有可能再度坠入极度贫困的深渊。[2]

  其它东盟国家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只不过目前的程度较小而已。这与他们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或自身经济规模很小有关。柬埔寨政府开始对其2009年设立证券市场的计划进行重新审视,表示将考虑推后设立时间,并将采取更为严格和谨慎监管措施,同时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8%提高至16%,将银行的房贷比严格控制在15%之内,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特别是在房地产业务的风险。国际经济联系较少的缅甸也出现了天然气、纺织品、海产品和林产品等主要换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甚至滞销的情况。老挝的金融机构同欧美银行没有直接的业务往来,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已经明显地感受到外援减少、国际游客下降的危险。文莱的收入主要靠油气出口,也受到近期国际油气价格急剧下降的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可能不会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昔日重来,但东南亚国家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受这场危机的冲击,东南亚国家是否会再次爆发1997-9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呢?笔者认为,正在进行中这场危机与上一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有着明显的不同。11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起缘于东南亚国家内部,主要是由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金融领域开放过快同时监管不力,受到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热钱冲击而引发的,而这次危机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是被动的、外来的影响,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目前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不会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昔日重来。

  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会再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过上一次危机之后,东南亚国家已经吸取了一些教训,各自的金融管理体系已经有所改善,地区金融合作已经有所安排;二是这次危机与上一次祸起萧墙不同,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更多是外源性的,除新加坡之外的东南亚国家并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与美国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并不多,也没有过多卷入到高风险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之中。

  不过,目前这场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金融领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影响最重要的表现是由于海外资金短缺而引起的投资来源枯竭或现有资金抽逃。一旦出现资金链的短缺,目前未完成项目因缺钱可能变成“半拉子工程”,已完成项目可能变成过剩产能,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银行呆坏账的增加。此外,金融危机还有可能对东南亚的金融领域产生其它影响,包括外汇储备下降,外汇收入减少,利率下降,汇率波动,股市暴跌和外援减少等方面。越南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2006年越南引进外资总额为105亿美元,2007年时这一数字增长到203亿美元,增幅超过90%。据越南统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越南新批外资项目68个,登记资金20亿美元。今年前十个月,越南共批外资项目953个,登记总资金58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登记资金却增加了497.7%。[3] 另据报道,今年前9月,外商在越南房地产市场登记投资达285亿美元,占越南外资登记投资总额的50%。[4] 越南吸纳外资的“大跃进”蕴含着很大的风险,不能排除目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成为导火线,引发越南外资退潮甚至出现新一轮金融动荡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东南亚并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重演的可能性。原因就是1997-98年的金融危机过去之后,东南亚的经济结构、管理体制、游戏规则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短期资本主宰资本流动的起伏,东南亚依然是国际热钱虎视眈眈的地区。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危机就有昔日重来的可能。

  三、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最大危险是出口市场萎缩导致实体经济受损,明年的经济形势可能更为严峻

  在9月份之前,东南亚国家和东盟官员普遍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对东南亚的影响比较有限。即使到了现在,当危机已经来临的时候,部分国家对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可能还存在认识不足、过于乐观的情况。10月14日,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在一次演讲中说,马国金融体系仍然健全,因此不会像新加坡那样面临经济衰退的危机。同日,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发表声明说,尽管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但“马来西亚金融业仍具活力,能够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10月25日,马来西亚第二财政部长诺莫哈末还公开说,马来西亚今年和明年皆不会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此外,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的官员也都认为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有限,理由都是他们的金融并不发达以及和国际交往甚少。

  这些国家果真能在这场危机中置身事外吗?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按照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说法,目前形势“是一个严重的经济沦陷,是一个世纪发生一次或两次的那种重大危险”。一般认为,这场危机持续的时间将在几个季度到三年左右的时间。由此看来,这场危机的巨大影响有可能要过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才能够清楚、全面地看到它的危害。目前这场危机已经席卷全球,同样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东南亚国家将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只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危机的冲击可能是来自非金融领域以及“寒冬尚未到来”而已。

  笔者认为,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最大危险可能不是金融领域而是实体经济。身处全球金融危机漩涡中心的美欧日市场多年来一直是东南亚主要经济体的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其国内需求已经并将继续出现下降,甚至还有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可能。这一切都说明,东南亚国家的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可能要超过金融领域受到的影响,海外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出口急剧下降,有可能将东南亚出口导向型国家的经济拖入泥潭。以马来西亚为例,马来西亚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出口导向,是一个在出口市场、资金来源等方面对外严重依赖的国家,不可能不受危机的影响,近几个月来马来西亚海外订单大幅下降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也认为,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马来西亚将不可能独善其身。马来西亚的情况在东盟其它国家尤其是出口导向型国家身上也同样存在,这些国家都具有很高的外贸依存度。如2007年新加坡的贸易依存度是433%,泰国是132%、菲律宾是83%、印度尼西亚是54%、越南是160%。[5] 显然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出口是整个国民经济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带动和引领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旦这个关键环节出问题,整个国家经济将受到巨大冲击,这是有前车之鉴的。2001年,这些国家刚从1997-98年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却遭到了当头一棒,美国信息产业骤然降温导致了电子类产品需求大幅萎缩,导致东南亚国家经济陷入新的困境,部分国家受到的影响程度甚至大于金融危机期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新加坡还保持了1.5%的经济增长率,但2001年的增长率却从上一年的9.6%锐降到-2%,马来西亚则从8.9%下降为0.3%。[6] 我们有理由担心,东盟主要国家将为此受到巨大冲击。

  东盟国家将在明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及政治形势,可能在明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遭受“危机的第二轮效应”(林毅夫语)。一般认为,欧洲经济周期要比美国慢一到两年,如果是这样的话,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周期同样存在类似甚至更长的时滞。由此估计,东南亚经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能要稍晚时间才能显示出来,美、日、欧主要市场的经济衰退、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对外投资疲软等情况也许在明年甚至后年才直接作用在东南亚国家身上。虽然这些国家正想办法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开拓本地区市场以及日本、中东等地市场,但这已经来不及。可能过2、3个月之后,尤其是明年,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将会发现,情况要比他们原先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目前,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东盟在内的国际及地区组织,已经普遍调低了东盟各国的经济增长预期。国际劳工组织预测,明年东盟的失业率将从5.7%上升到6.2%,而明年底全球失业人口将首次超2亿。[7]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看法更为悲观,他说:“如果银行体制能照常运作,全球经济相信能在3至5年内复苏。但如果银行体制出了问题,那就很困难了。3至5年是个比较乐观的假设”。[8]

  四、东南亚国家深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根源是前者对于后者有着严重的“不对称相互依赖”,这将是一个长期的难以改变的特点

  东南亚国家和美国远隔重洋,为何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会对东南亚国家造成如此严重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对美国有着严重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当今世界,生活在地球村内的各国普遍处于相互依赖之中。相互依赖有三种状况,一是绝对依赖,二是均等依赖,三是不对称依赖。按照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前两者是特例,不对称依赖才是常态,而正是因为不对称依赖导致了权力(包括政治和经济等维度)的产生。所谓不对称依赖,简单说就是在一对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其中一方对于另一方面的依赖大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具体来说,在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中,东南亚对于美国的依赖,要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这种依赖主要表现为出口市场、资金来源、技术来源等方面。这种不对称依赖的直接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乃至政治上受发达国家的牵制和影响,同样地也必然要承受发达国家危机的传染和冲击。这是无法避免的,除非将国门关起来,也就是将相互依赖的纽带完全割断——但这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自1993 年以来,美国一直是东南亚国家最大、最重要的区外贸易伙伴。具体而言,美国一直是东盟最大的区外出口市场,是东盟的第二或第三大区外进口市场。并且与东盟的其它贸易伙伴不同,在美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东盟始终处于顺差地位。在投资方面,20 世纪80 年代之前,美国一直是东盟最大的区外FDI 来源国。80 年代中期《广场协议》之后,因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对东盟投资急剧增加,日本一度取代美国成为东盟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但1997-9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对东盟投资出现了急剧下降,美国重新成为东盟的最大外资来源地。可以看出,东盟在贸易(主要是出口市场)、投资(主要是资金来源)和技术等方面都对美国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依赖。相反地,东盟对于美国经济而言,其重要性要次要得多。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种严重不对称依赖的存在,导致了源自的美国的金融动荡或经济波动都必将传递到东南亚国家身上,而且这个特征难以改变,这是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时始终不能摆脱的一个难题。在国际经济界,长久以来一直有着一种说法用来描述美国和亚洲的经济关系,认为“美国经济一打喷嚏,亚洲就感冒”。近来有人持另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感冒,亚洲只不过是打个喷嚏而已”。笔者认为,从目前的形势来判断,实际的情况是处于这两种说法之间。

  五、金融危机对中国—东南亚国家经济关系影响的初步分析

  应该说,目前还不是对这场危机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的时候,也很难说得清楚它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将产生哪些具体影响。总的说,这场危机对中国—东南亚国家经济关系的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

  负面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萎缩、外汇减少及国内消费力下降将可能导致其从中国进口商品减少。二是这些国家的电机、电器设备、机器零件及纺织品等出口商品上与中国同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会增加。

  正面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东南亚乃至东亚范围之内的金融合作、货币合作有可能加快,使过去几年来进展缓慢的区域货币合作进程加快。从1998年清迈倡议以来,本地区的金融合作“光说不练”,缺乏实质性步骤,此次危机将给其施加新的推动力。现阶段区域货币和金融合作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及中国在包括亚洲债券市场、亚洲货币基金(AMF)等区域金融合作安排中的地位。今年5月4日,中日韩3国和东盟10国的财政部长已经一致同意,筹建“共同外汇储备基金”以帮助参与国抵御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总额至少为800亿美元,其中中日韩3国分担80%,余下20%由东盟国家负担。[9] 当时各国并没有明确规定启动时间,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会促使这一时刻提前到来。二是东盟10+3的地区一体化进程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包括中日韩各自和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甚至包括拟议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都有可能加快步伐,这个时期来自各国内部的阻扰及美国的压力可能会相对较少。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国由于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雄厚的外汇储备、庞大的内需市场等优势,将会在各种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最近在南博会及亚欧会议期间,多个东盟国家和东盟纷纷表示希望和中国加强合作以共度难关。三是在这场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外贸、外资、外援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如果中国能够在这场危机适量向东盟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吸收、消化他们的过剩产能,抓住机会增加对东盟投资和援助,从而提升东盟与中国的相互依赖的深度,这将使中国和东南亚的合作关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四是周边国家的一些水电开发、替代种植等项目受到来自国内及西方国家的压力可能会暂时减缓,这两年是推进的良好机会。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mpact on Southeast Asia and its Effect to Sino-ASEAN Economic Relations

  Lu Guangsheng

  Abstract: Since the mid-September of 2008,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induced by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s spreading to the world, so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will be affec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brought on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analyses the impact from the angle of both financial sector and solid econom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impact that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bring to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Finally, the paper briefly analyses the impact that the Southeast Asian economy under the crisis will bring to Sino-ASEAN relations.

  Key word: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outheast Asia, China, ASEAN, Economic Relations

  --------------------------------------------------------------------------------

  [1] http://www.zaobao.com/yx/yx081029_511.shtml.

  [2] 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pages9/fincrisis081027au.shtml

  [3] http://world.people.com.cn/GB/8257076.html

  [4]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41217/8200015.html

  [5]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Key Development Data & Statistics)有关资料计算。

  [6] 资料来源: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5, pp.36-37.

  [7] http://news.sina.com.cn/w/2008-10-22/040716499061.shtml

  [8] http://www.sinchew-i.com/node/52413?tid=6

  [9] http://finance1.jrj.com.cn/news/2008-05-05/00000360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