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著作
您的位置:首页学术著作
东盟40年——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1967-2007)
更新时间:2011-12-27 10:27:00        作者:王玉主

  前 言

  东盟成立的1967年正处在冷战时期,中国在把它界定为一个敌对势力之后,并没有过多关注其发展的机制或动力。因为能把我们身边的这个组织的性质确定下来,对于开展国际斗争来说就足够了。但当中国在后冷战时期开始参与东亚区域合作、迈向一体化进程的时候我们发现,东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的典范。随着中国东盟关系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不断提升,国内的东盟研究开始升温。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也是这股 “东盟热”的一部分。

  以观察东盟过去四十年发展的历程为基础,本书主要探讨的是东盟的合作动力问题。因为在如何认识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动力和效能这个问题上,当前的区域一体化理论给出的解释并不是十分有力。一方面,以发达国家实践为基础的区域一体化理论不完全符合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多数文献都是对东盟经济合作的阶段性研究,对东盟经济合作的动力缺少系统分析。为弥补这些理论缺陷,本文致力于建立一个分析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动力的统一理论框架,并以东盟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经济合作的实践对其进行检验。

  本书的核心部分即第二章,从回顾区域一体化理论的发展入手,建立了一个分析东盟经济合作动力的理论框架。分析发现,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学、政治学及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上都还存在不足之处。经济学理论强调合作的收益并以此作为一体化得以推进的动力,实际上是以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代替其充分条件,因而其解释不能令人信服。政治学新功能主义看到了政治因素(例如利益集团、超国家机构等)的存在并试图把政治因素加入到一体化动力分析,但接下来却以功能分析代替了利益分析。政治经济学把区域一体化看成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并把这种博弈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但由于区域一体化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行为,其发展受到现实主义利益考虑以及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政治经济学选择回避对区域一体化发生全面机制的解释,而以寻找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条件来分析现存一些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成败,显然不能充分解释区域一体化的基础动力。

  尽管如此,本书认为东盟的区域一体化并没有脱离对合作的经济收益以及合作中起协调作用的领导国的依赖。在自身合作的经济收益不明显的情况下,本书以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和资金的依赖为背景建立的、以民族国家为区域合作核心的框架,主要是通过引入外部利益作为东盟国家经济合作收益的补充。这一分析框架认为外部利益存在为东盟合作提供了政治经济学理论要求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方面,受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的约束,东盟国家合作的潜在收益很小,外部利益的存在补充了东盟的这一缺点。而当东盟国家加强内部合作与外部进行利益交换时,外部利益提供者对东盟合作来说就发挥了合作领导国的某种作用。“影子领导国”在本文主要是指外部利益提供者,它是东盟走出国家层面博弈困境的关键。

  简单说,本书主要是通过扩展已有一体化理论中“一体化必要条件”的内涵,增强其对发展国一体化动力机制的解释能力。首先,将合作的“经济收益”条件扩展为政治安全等多维利益。东盟因之以其整体政治安全利益为筹码对外交换所需的经济利益。其次,将合作的“领导国”条件扩展为包括在本地区有巨大影响力的区外“影子领导国”。“影子领导国”可部分提供东盟合作所需的地区公共产品。本书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利益交换框架”作为全书分析的理论框架,将东盟40年的发展进程纳入其中进行分析,对东盟在各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

  鉴于东盟在地缘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特殊性,本书构件的分析框架能否成为解释发展中国家区域一体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书的探讨还只能算作分析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动力的初步努力。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初步探讨,也是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的。

  从2000年进入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开始,我从事东盟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已有十多年,本书应该说是这十多年努力的结果。亚太所作为一个开放宽松的科研平台,是我学习和研究工作得以展开的最重要基础。因此我要感谢这里的每一位领导、学术前辈和同事,特别是我博士阶段的指导老师张蕴岭教授,是他把我引入了内涵丰富的东盟研究。此外,周小兵研究员对我研究工作的帮助持续而具体,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为了近距离观察和研究东盟,我曾到新加坡访问学习。感谢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给我访问资助,也非常感谢那段时间里与前辈和同事们的交流学习。当然,本书的写作也离不开国内很多研究东南亚问题的同行和好友的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样应该感谢的当然还有我的家人,没有她们的全力支持,无法想象本书会完成。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尽管是我多年研究东盟问题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但本书是作为中国社科院2009年一项院重点项目的成果而完成的。而今,本书的出版又得到院出版基金的资助,并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因此,在为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深深感谢科研管理岗位上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最后,我要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各位同仁、尤其是王玉敏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所作的努力。

  作者

  2011年10月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东南亚区域合作:殖民历史与冷战背景………………………………………2

  第二节 东盟的成立及扩大 ………………………………………………………………11

  第三节 东盟:一个目标迟到的区域合作组织 …………………………………………14

  第四节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与问题的提出 ………………………………………………18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构 ……………………………………………………………24

  第二章 东盟经济合作:利益交换模型 …………………………………………………29

  第一节 区域一体化理论概述 ……………………………………………………………31

  第二节 利益交换:基于政府选择的分析框架 …………………………………………49

  第三章 东盟(AFTA之前)的经济合作…………………………………………………69

  第一节 东盟前期区域合作简史 …………………………………………………………70

  第二节 区域合作与利益交换…………………………………………………………… 86

  第三节 前期合作效能分析……………………………………………………………… 96

  附 录 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对特惠贸易安排的推动(1975-1990)……………………100

  第四章 东盟自由贸易区:走向经济一体化……………………………………………106

  第一节 AFTA计划提出的背景及其框架……………………………………………… 107

  第二节 AFTA的不断加速:原因与条件……………………………………………… 116

  第三节 AFTA:动力和效能 ……………………………………………………………133

  附 录 历届AFTA委员会会议声明摘要 ………………………………………………149

  第五章 “10+1”自由贸易区:利益交换的制度化………………………………………163

  第一节 以东盟为中心的双边自贸区框架的建立………………………………………164

  第二节 东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171

  第三节 东盟与日本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188

  第六章 区域核心诉求与东盟经济共同体   ……………………………………………208

  第一节 东盟经济共同体:演进、目标与特点…………………………………………209

  第二节 利益交换视角下的经济共同体建设……………………………………………218

  第三节 经济共同体与东盟的核心地位:一个预测性评估……………………………228

  第四节 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与中国—东盟经济关系…………………………………237

  第七章 实用主义的东盟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241

  第一节 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42

  第二节 “要约—回应”机制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251

  第三节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未来………………………………………………………268

  第八章 结束语……………………………………………………………………………273

  附录I 《东盟宪章》………………………………………………………………………282

  附录II 主要参考资料………………………………………………………………………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