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内学者
姓 名:杨丹志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72年12月
进院时间:2005年7月
民 族:白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 历:博士研究生
职 称: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东亚安全 中国周边外交
掌握外语:英语
电 话:8610 64030633
传 真:8610 64033041
电子邮件:yangdz@cass.org.cn
教育背景:
1995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
2002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
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995-1999在云南昆明医学院社会科学部从事教学工作
2005年7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工作
学术活动:
2009年3月29日-4月3日中国-东盟高级防务学者对话(北京),2009年11月29-12月1日,参加三边委员会首尔会议及日本国际交流中心(JCIE)亚太议程项目(APAP)首尔会议
当前研究:亚太安全机制 东亚地区主义
学术论文:
1、“香格里拉对话: 缘起、特征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 《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2期 ,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2、“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的安全战略选择”, 收入《亚洲的发展与变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6月
3、“构建和谐地区对于和谐世界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4、“东盟地区论坛‘预防性外交’进程的新特点、新趋势及其影响”,《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09年4月。亚太地区发展报告--发展趋势预测与热点问题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
5、“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发展现状及其前景”,《亚太地区发展报告--发展趋势预测与热点问题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
6、“亚太军备控制的现状及其对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
7、“东南亚地区主义的政治基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
8、东亚安全困境及其出路,《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9期
时评、综述、书评:
1、“期待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共赢”。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第1期
2、是先谈“和”还是先谈“核”,《 青年参考》2010年1月16日
3、“朝鲜参与一轨半机制有玄机”,《青年参考》,2009年11月7日,第4版
4、“朝美互动刺激政策改变”,《青年参考》,2009年10月27日,第4版
5、鸠山“友爱”理念空想不少,《环球时报》,2009年10月14日,第14版
6、亚欧首脑会议不威胁任何人”,《解放军报》2008年10月27日第5版
7、“中韩关系提升到战略高度”,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22期
8、东亚区域整合再次提速”, 《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48期,《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世界文萃”栏目全文转载
9、“亚太经合组织再出发”, 《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37期
10、“东北亚合作向机制化推进”,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24期
11、“东北亚合作的新起点”, 《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16期
12、“中韩关系需要继承与超越”, 《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15期
13、“东亚合作山高路远”, 《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50期
14、“目标:充满活力的大家庭”, 《.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47期
15、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构筑亚洲新“生命线” ,《半月谈》内部版,2008年第6期
16、“中国拥抱太平洋岛国”, 《半月谈》2006年第8期
17、“韩国在中日间的三明治心态”, 2007年4月5日,第25期,《国际先驱导报》
18、“地区和谐是拉近中国与东盟的驱动力”, 2006年11月03日,《国际先驱导报》
19、“ “联合军演为何热?”《中国国防报》,2007年5月29日,第6版
20、“解读新美第13次卡拉特演习”,《中国国防报》,2007年7月24日第3版
21、“自贸区合作与双赢的延续”,《国际商报》中国-东盟商务周刊《国际商报》中国-东盟商务周刊,2007年5月8日,第8版
主持课题情况:
1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的安全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课题)
2、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发展及其前景 (所重点)
3、构建和谐地区对和谐世界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重点)
4、战略三角关系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启动基金)
5、中国周边外交中的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交办课题
6、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地区主义(所重点)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72年12月
进院时间:2005年7月
民 族:白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 历:博士研究生
职 称: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东亚安全 中国周边外交
掌握外语:英语
电 话:8610 64030633
传 真:8610 64033041
电子邮件:yangdz@cass.org.cn
教育背景:
1995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
2002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
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995-1999在云南昆明医学院社会科学部从事教学工作
2005年7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工作
学术活动:
2009年3月29日-4月3日中国-东盟高级防务学者对话(北京),2009年11月29-12月1日,参加三边委员会首尔会议及日本国际交流中心(JCIE)亚太议程项目(APAP)首尔会议
当前研究:亚太安全机制 东亚地区主义
学术论文:
1、“香格里拉对话: 缘起、特征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 《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2期 ,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2、“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的安全战略选择”, 收入《亚洲的发展与变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6月
3、“构建和谐地区对于和谐世界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4、“东盟地区论坛‘预防性外交’进程的新特点、新趋势及其影响”,《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09年4月。亚太地区发展报告--发展趋势预测与热点问题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
5、“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发展现状及其前景”,《亚太地区发展报告--发展趋势预测与热点问题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
6、“亚太军备控制的现状及其对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
7、“东南亚地区主义的政治基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
8、东亚安全困境及其出路,《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9期
时评、综述、书评:
1、“期待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共赢”。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第1期
2、是先谈“和”还是先谈“核”,《 青年参考》2010年1月16日
3、“朝鲜参与一轨半机制有玄机”,《青年参考》,2009年11月7日,第4版
4、“朝美互动刺激政策改变”,《青年参考》,2009年10月27日,第4版
5、鸠山“友爱”理念空想不少,《环球时报》,2009年10月14日,第14版
6、亚欧首脑会议不威胁任何人”,《解放军报》2008年10月27日第5版
7、“中韩关系提升到战略高度”,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22期
8、东亚区域整合再次提速”, 《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48期,《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世界文萃”栏目全文转载
9、“亚太经合组织再出发”, 《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37期
10、“东北亚合作向机制化推进”,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24期
11、“东北亚合作的新起点”, 《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16期
12、“中韩关系需要继承与超越”, 《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15期
13、“东亚合作山高路远”, 《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50期
14、“目标:充满活力的大家庭”, 《.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47期
15、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构筑亚洲新“生命线” ,《半月谈》内部版,2008年第6期
16、“中国拥抱太平洋岛国”, 《半月谈》2006年第8期
17、“韩国在中日间的三明治心态”, 2007年4月5日,第25期,《国际先驱导报》
18、“地区和谐是拉近中国与东盟的驱动力”, 2006年11月03日,《国际先驱导报》
19、“ “联合军演为何热?”《中国国防报》,2007年5月29日,第6版
20、“解读新美第13次卡拉特演习”,《中国国防报》,2007年7月24日第3版
21、“自贸区合作与双赢的延续”,《国际商报》中国-东盟商务周刊《国际商报》中国-东盟商务周刊,2007年5月8日,第8版
主持课题情况:
1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的安全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课题)
2、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发展及其前景 (所重点)
3、构建和谐地区对和谐世界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重点)
4、战略三角关系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启动基金)
5、中国周边外交中的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交办课题
6、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地区主义(所重点)